现在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守护儿童“足下安全”,筑牢监管防线刻不容缓

时间:2025-07-27 19:01:00 浏览: 0

□吕金艺

近日,“问题童鞋”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家长们的深深担忧。据“新华视点”报道,环保公益组织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在5个主流电商平台按销量选取50双PVC材质儿童凉鞋抽检,结果令人触目惊心:25双邻苯二甲酸酯超标,整体超标率达50%,平均超标倍数365倍,最高超标倍数更是高达509倍 。

儿童,作为社会的未来与希望,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身体各器官脆弱敏感,对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远不及成人。长期接触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超标的童鞋,这些有害物质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等途径进入儿童体内,干扰内分泌系统,影响生殖健康和生长发育,导致性早熟、生殖系统发育受损等严重后果,其危害具有隐蔽性与长期性,宛如一颗悄然埋下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对孩子的健康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

“问题童鞋”屡禁不止,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从企业角度看,部分商家利欲熏心,社会责任意识严重缺失。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舒适度以获取更多利润,不惜违规使用过量非环保型增塑剂,全然不顾消费者尤其是儿童的健康安全,将商业利益凌驾于道德与法律之上 。

从监管层面分析,漏洞与短板也较为明显。尽管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童鞋安全技术规范》(GB 30585—2024)进一步强化了相关规则,提高了对童鞋安全质量的要求,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监管力度不足、手段不够精准有效的问题。一些生产企业,特别是无证经营的小作坊,游离于监管边缘,成为监管盲区,使得不合格产品有机会流入市场 。

电商平台在此次事件中也难辞其咎。抽检样品中大量无标识产品的存在,以及部分商家通过欺诈手段提交合格检测报告、实际销售不合格产品的现象,暴露了电商平台审核机制过度依赖商家自主提交文件的弊端。平台缺乏动态质量监控措施,对无标识产品管理松懈,在一定程度上为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大开方便之门,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

好在,相关部门已迅速行动起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将童鞋邻苯二甲酸酯超标列为重点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电商平台工作座谈会,要求平台严格履行责任、加强商品准入管理;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加大抽检频次与范围,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查封、召回 。

然而,要彻底解决“问题童鞋”问题,还需多方协同发力、久久为功。监管部门应持续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落实产品质量法和相关国家标准,对生产、销售不合格童鞋的企业依法严惩,形成强大的法律震慑。同时,要特别加强对生产端的监管,尤其是对小作坊的排查整治,确保监管无死角 。

电商平台需切实履行管理责任,完善审核体系,加强对商家的动态巡查,建立异常低价识别机制,及时清理无标识、不合格产品,对违规行为零容忍 。

生产企业更应坚守良心底线,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积极研发和应用高性价比环保增塑剂等安全替代材料,从源头上保障产品品质 。

儿童的健康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守护儿童“足下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孩子们穿上“放心鞋”,迈出健康成长的每一步。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