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动能转换,武汉闯新路!

时间:2025-07-24 08:25:00 浏览: 0

转型发展,爬坡过坎。


培育新动能、更新旧动能,从要素和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是武汉能否过坎的关键。


动能转换谁开路?武汉的回答是,发展的基点在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都用好。



1





创立5年的武汉朗毅机器人,凭首创人形机器人导航避障技术获数千万元融资,领投的是武汉产业发展基金参投基金英诺天使基金。团队表示,将加大研发力度,在汉打造机器人“神经中枢”。


AI领域,武汉1326家企业撑起700亿元产业规模,其中68%是小微企业。


转型关键期,专家指出,培育AI、低空经济等新增长极是破局关键。


7月16日,湖北省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对接会在链博会上举行。夏俊俊 摄


动能转换,谁是动力源?


武汉重新审视与布局发展动力,让民营企业做创新生力军,让民营经济成为城市竞争力核心要素。


以“根企业”理念浇灌“幼苗”,武汉规划10年培育领军者。武汉基金“投早投小”,中小企业“一月一链”对接融资,“汉融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助企业萌芽、出穗。武汉围绕企业“小进规”“规做精”“精上市”全生命周期发展,推动中小企业梯次成长。


2024年武汉民企数量突破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两年翻番。专精特新梯队呈“七八九”特征: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占七成,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占八成,创新型中小企业九成是民企。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武汉连续3年进位。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小巨人”企业华引芯的产品应用于华星光电车载屏,衷华脑机全球首发微米级脑机接口多模态三维图谱,武汉航鑫的产品进入全球最大无人货运飞机供应链……


在产业转型的关键节点,武汉推动民营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领域担纲主力,构建起“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让创新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





氮化镓,是下一代半导体技术的核心材料,是通信、新型显示领域的“黄金”。


今年,九峰山实验室发布全国首个100纳米高性能氮化镓流片PDK平台。60余所高校成果加速转化,570余家合作伙伴协同攻关,托举武汉在全国化合物半导体领域站上全国之巅。


9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10家备案市级中试平台,32家概念验证中心。在武汉,生物医药、量子科技、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每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赛道都有对应的新型研发机构。


它们是链接者,是转换器,是“聚能环”,把高校的智、企业的需、市场的钱拧成一股绳。


图为九峰山实验室。通讯员张希为 供图


武汉从不缺科教家底:拥有高校92所、百余家国家级科研平台积淀的智力富矿,本就是应对变革的硬核资本。


而当下,城市发展的核心已转向创新要素的聚合效能。新动能不产自“高校围墙内的科研竞赛”,而依托“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的有组织创新。


新型研发机构正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武汉的创新资源活起来: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拨转股”机制孵化出多款心血管领域首创产品,有望在今年上市,该院组建的近百个创新单元有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联合高校与龙头企业,以“公司+联盟+网络”的方式打造产业生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率提升40%以上;


智能网联汽车、空天信息、先进材料……由链主企业或细分领域领军企业牵头的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已集聚89家上中下游单位,一批全国、全球首创正在下线。


以新型研发机构破局,武汉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正在跃升。《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武汉位列科技创新集群全球第13、全国第5。



3





“市民朋友请注意,此处水深危险,请勿游泳。”7月,东湖高新区民警出动普宙无人机,向市民高空喊话。这是东湖高新区与普宙科技共建的全国首个“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城市”示范区日常——飞行服务突破4万架次,覆盖多类城市管理场景。


在汉南可乘“空中巴士”去机场,汉口北无人机“带货”直飞鄂州,硚口无人机配送“救命血”……《武汉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管理暂行办法》今年5月29日起施行,去年武汉已发布24条低空飞行航线。


武汉集聚1800多家无人机相关企业,吸引力不在土地或税收优惠,而在“放飞”的场景供给。


沙盒机制划底线,场景开放激活力——这是武汉低空经济抢得先机的关键,也是培育新兴产业的破局之招。


普宙科技研发的无人机飞在空轨上空。


传统产业是在已知赛道“修路”,新兴产业是进未知领域“探路”。从“事前审批”到“过程容错”,武汉从“铺路”定式转为“陪跑”姿态。


武汉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超3000平方公里,并陆续在3000多个重点路口加装车联网路侧设备,让无人车敢上路;


华中科技大学团队研发的微创心肌旋切系统,经概念验证中心搭阶梯,从创意到产品,从产品到应用,仅用4年时间。


传统产业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有形要素规模化投入,新兴产业依托创新生态深度构建。


武汉以“学子留汉”聚才、人才公寓安身、基金扶持铺路,贯通人才链;50家国家级孵化器筑基,3年留下高校毕业生近百万人,科创森林渐成势。


“00后”站上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主席台,新面孔讲新故事;“鼓励试错、宽容失败”成风,新动能土里拔节。


从民企逆袭的“新苗破土”,到研发机构架桥的“养分流转”,再到热带雨林式生态的“枝叶参天”,新动能正在武汉扎下深根,向上生长。


今天(7月24日),

长江日报头版刊发评论

《向转型要澎湃活力》。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