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抗战印记 | ① 胜利的见证——从日本战败到南京受降

时间:2025-08-25 16:23:00 浏览: 0

编者按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联合《江南时报》推出“江苏抗战记忆”栏目,以图文形式,带领读者回望那段历史。去理解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爆发出的惊人力量。那些在极端环境下展现的人性光辉与智慧勇气,构成了我们今天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大地上留存下来的抗战遗址、文物与口述历史,都是跨越时空的对话邀请,等待今人以敬畏之心去聆听、去思考。

胜利的见证——从日本战败到南京受降

一个伟大的民族,总是在对历史的一次次回望中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1945年9月9日是南京浴火重生之日,让我们再次回眸80年前那个被历史定格的胜利时刻。

日本投降前后的南京

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面对日本的负隅顽抗,7月26日,中、美、英三国联合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为早日结束战争,盟国决定对日本采取最后的摧毁性打击: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9日凌晨,刚从欧洲战场凯旋的百万苏联红军越过中苏边境进入中国东北,同日,第二颗原子弹在长崎上空爆炸。

对于促使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当前学界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是美国的原子弹,也有学者认为是苏联出兵东北。但毋庸置疑的是日本天皇的抵抗意志彻底崩溃。8月9日晚,日本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讨论战降问题。由于军方与外务省意见对立,双方相持不下,一直到10日凌晨,会议最终以“天皇”的决断,即以保留日本的天皇制为附带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10日早上7时,日本外务省通过瑞士、瑞典两中立国政府,将其接受《波茨坦公告》的照会转达给中、美、英、苏四国。14日,日本政府正式照会四国政府,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天皇通过广播形式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虽然日本天皇在8月15日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早在8月10日,日本投降的消息已经在世界各地不胫而走。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董红 提供)

10日下午5时,设在重庆的盟军总部收听到东京发出的关于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的国际广播。随后,驻重庆的美国新闻处证实并立即向中方通报了这一消息。还未等重庆“中宣部”核实此消息真伪,重庆各界新闻媒体就已按捺不住激动之情,争相予以报道,日伪严密控制下的南京就这样获悉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

《国府还都》一书中记载,8月10日晚上,在伪“中央广播电台”值班的两名技术员——谭保林和苏荷先在转播日本东京广播电台的华语节目期间,通过另一台转播机偷听重庆方面电台新闻,获悉到日本将无条件投降的消息,这使得他们热血沸腾。两人毅然改播重庆电台的新闻,将这一特大喜讯传递出去。收听到广播的南京市民一传十,十传百,南京顿时鼎沸,鞭炮声不绝于耳……

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之一,驻南京的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获悉日本政府准备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后,一方面立即在南京严密封锁消息,遍贴布告,坚决否认日本投降这一讯息,并严禁市民传播流言,违者严惩;另一方面,不甘失败的他随后致电东京参谋总部,表示反对投降,决战到底。

他固执地认为“中国派遣军”尚有百万大军,且连战连捷,日军仍处于压倒性胜利态势。当然,冈村宁次的态度也代表了日本主战派的态度。

因此,当全国各地庆祝胜利的热潮此起彼伏之时,南京却依旧笼罩在紧张与恐怖的气氛之中。但这并不影响人们私下里传递、讨论日本投降的消息。

8月15日,“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接连收到来自东京的紧急通知,命其收听天皇广播和结束战争。颇感沮丧的冈村宁次中午时分率全体下属官兵列队总司令部大楼前的广场上,按通知规定时间面向日本皇宫方向收听天皇广播。

12时,收音机里准时传来了日本东京的播音,播音员宣读注意事项之后播放了事前录制好的裕仁天皇宣读的《终战诏书》。广播中,这位日本最高统治者分析了当前日本所面临的彻底失败之处境,无奈表示唯有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这一末路。

冈村宁次虽万般不甘,但他不得不命令总司令部人员谨遵天皇训令,立即结束战争。在这看似突如其来、实则注定必然的失败面前,这些曾在南京骄横一时的日军,一时都缓不过神儿来,甚至有人做出极端举动——以自杀来发泄自己的绝望与对抗。

蒋介石正式收到日本政府投降电文后,8月15日急电冈村宁次,提出有关日军投降的6项原则。其中特别耐人寻味的一项是,鉴于当时国民党军队主力大都在西南,而侵华日军又大多处于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包围之下,为垄断受降,蒋介石命令冈村宁次不得向指定受降部队之外的任何其他武装组织缴械。为此,蒋介石进一步命令侵华日军在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后就地维持秩序。

8月23日,赴湖南芷江与何应钦洽谈有关日军投降事宜的今井武夫一行回南京后向冈村宁次汇报了双方洽降的结果。冈村宁次即令“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遵照中方要求,开始布置迎接重庆国民政府代表前来南京受降等事宜。

尽管日本天皇已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但由于南京还未被正式接收,故南京实际上还是处于日伪控制之下,直至30日重庆国民政府空运新六军抵达南京。据南京师范大学经盛鸿教授《从日本投降到南京光复》一文所总结,在此期间,南京的形势紧张复杂:一方面驻南京的日军各部队虽已回到营房,但仍保持武装;另一方面驻南京的伪军各部各自为政,甚至互相对立僵持;而在南京周围农村活动的新四军也对日伪展开宣传攻势。

南京受降仪式的筹备

在派遣哪支部队到南京受降一事上,蒋介石权衡再三,采纳了美方的建议。中国战区美军司令魏德迈认为,为了打击日本的嚣张气焰,彰显同盟国共同胜利的强大威慑力量,曾在印缅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装备精良的新六军堪当重任。

8月27日,以冷欣中将为首的先遣机构“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部前进指挥所”人员分乘7架飞机,从湖南芷江飞抵南京,打头阵提前筹备受降工作。冷欣一行的到来标志着日军对南京暂时维持治安的任务结束,同时也标志着侵华日军向中国政府投降工作的开始。

8月30日至9月5日,重庆国民政府从湖南芷江空运新六军陆续抵达南京及附近地区,这是自南京沦陷后,中国军队第一次回到这块备受日军蹂躏与凌辱的土地,受到南京市民的热烈欢迎。早在8月29日,《申报》就已报道,南京的保甲长一大早便通知民众,第二天起家家户户要悬挂国旗、燃放鞭炮,以庆祝南京光复、欢迎新六军归来。

9月5日,新六军抵达南京,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大喇叭播放着进行曲,全体新六军官兵身着美式夹克,束白皮带,头戴锃亮钢盔,配备美式卡宾枪,全部做出“V”字手势,乘坐美式军用卡车经中华门进入南京市区,充分彰显了中国军队的庄重与威严。当新六军经过曾经在南京保卫战中损毁严重、弹痕累累、浸透了中国官兵满腔热血的中华门时,全体肃穆而立。

《国府还都》一书记载,这一天南京洋溢着狂欢的气氛,沿途市民举家而出,冒着酷暑夹道欢迎久别的中国军队归来,以致道路堵塞,军车只能缓慢前行。许多热心市民拿出家中的鸡蛋、馒头、老酒堆放在汽车头上,犒劳这些官兵。小孩子们挥舞着小旗子,沿途商家纷纷打出“欢迎国军凯旋”的横幅,南京市民用欢呼声和鞭炮声尽情释放着内心被压抑太久的屈辱与期盼。新六军进驻南京后,负责南京及周边地区的警备工作,标志着中国军队正式接管南京。南京终于换了人间!

受到南京群众夹道欢迎的新六军(董红 提供)

9月8日,中国受降代表何应钦一行抵达南京,受到南京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据《亲历者讲述:受降内幕》一书记载:当天,何应钦乘坐的“美龄号”专机在9架战斗机的护卫下从芷江飞抵南京,专机在南京上空环绕低飞三圈后徐徐降落,锣鼓声、爆竹声、欢呼声响彻晴空,人们争相走上街头一睹其风采,以致道路堵塞。在中外记者的闪光灯下,何应钦笑容满面,频频挥手示意,乘车前往设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陆军总部。

当天下午,何应钦在励志社召开军政人员会议,听取冷欣等人关于对当前日伪军现状、南京与周边治安状况及南京受降筹备情况等汇报。当晚记者招待会上,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何应钦正式宣布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署降书仪式订于9月9日上午9时在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这位中国政府受降代表满怀激情,讲话中洋溢的皆是胜利之自豪。

受降签字仪式的经过

蒋介石特意选定9月9日9时作为南京受降时间,一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广州起义50周年(广州起义是农历九月初九),借此表达对孙中山遗志的继承;二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逢9为大吉大利。在南京受降这一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特殊时刻,蒋介石认为9月9日9时3个“9”相遇,更是吉时,寓意“三九良辰”。

南京受降仪式典礼最初选定在南京国民政府礼堂举行,欲一洗当年南京沦陷后日军在政府大门前举行入城式这一民族耻辱。但由于空间相对局促,后改在位于黄浦路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

南京受降仪式现场(董红 提供)

1945年9月9日的南京晴空万里,中央军校外的几条主干道两侧挤满了前来围观的老百姓。他们饱经日军蹂躏,更是经历了南京沦陷后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总算迎来了日本投降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因此男女老少开心得像过年一样,在路旁挥舞着小彩旗欢迎政府和军队代表前来接受日军投降。此时的“中央军校”彩旗招展,大门用松柏枝扎成彩坊,上悬“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十二个金光大字。通向大礼堂的道路两侧插有漆成红白蓝三色旗杆,上悬中国和同盟国各国国旗,旗杆下均有手持美械装备的新六军士兵驻守。寓意抗战伟大胜利的“V”字随处可见。礼堂的廊柱全部用红白蓝三色彩布包了起来,礼堂的门口摆放着一块用松柏叶扎成的10米高的彩色牌坊,上书“胜利和平”四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大礼堂的门口早已排起了长龙,都是前来观礼的中外记者和军政各界人员,他们排队在门口签到入场。上午8时50分左右,中国受降代表率先抵达会场,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在中方受降席的中间座位坐下,他的左手边依次坐着的是海军总司令陈绍宽上将和空军第一路司令张廷孟上校;右手边依次为陆军副总司令顾祝同上将和陆军总参谋长萧毅肃中将。随后,日方投降代表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等7人在国民政府军训部次长王俊中将的引领下,在中外记者的闪光灯下,一个个脱下帽子,露出剃得锃光瓦亮的光头(据说这是中方的要求,以示日军战败输光),耷拉着脑袋依次从大礼堂的正门进入会场,向中方受降席弯腰鞠躬后依次就座,全然没有了昔日的趾高气扬与嚣张跋扈,中方代表何应钦欠身作答。据规定,日军投降代表除了冈村宁次外,其余人的帽子不许放在桌子上,必须脱帽拿在手里,而中方受降代表则可以把帽子全部放在桌子上。

大礼堂内庄严肃穆。正中悬挂孙中山先生遗像,下方贴“和平”二字和象征胜利的大红“V”字。对面墙悬挂中、美、英、苏四国领导人头像。礼堂内,二楼围栏用红白蓝三色布围起,会场插中、美、英、苏四国国旗。中方受降代表的桌子宽大,铺白布,居上首,皮靠椅;日方投降代表的桌子较窄,铺蓝布,居下端,木靠椅,以示区别。受降席和投降席后各肃立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警卫。签字桌两侧为观礼席,坐满参加受降仪式的各集团军司令、盟军代表、驻外使节和记者等。礼堂内外,共有1000余人进行观礼。

9时整,何应钦宣布受降仪式正式开始。按照受降程序规定,何应钦首先命冈村宁次上交身份证明,小林浅三郎将冈村宁次的任命书双手呈上,经何应钦检视后收下。然后中国陆军参谋长萧毅肃将日本投降书(2份)交给冈村宁次,冈村宁次起身双手捧接,打开翻阅,小林浅三郎在一旁磨墨,冈村宁次提笔蘸墨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随后他在盖印章时由于紧张手微颤抖,印章稍稍盖歪。冈村宁次一面起身向受降席鞠躬点头以示歉意,一面令小林浅三郎将投降书呈递何应钦。耐人寻味的是,降书本应由冈村宁次亲自递呈,毕竟小林浅三郎与何应钦职务军阶地位均不对等。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小林浅三郎捧着降书走到受降席前双手呈递何应钦时,何应钦竟站了起来,还双手接过降书,微微弯腰。如果从侧面看,何应钦甚至比小林浅三郎鞠躬还深。对于何应钦的这一举动,最先表示不满的就是他身旁的美军代表麦克鲁,认为何应钦在接投降书时的举动表现得过于失态。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的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上,所有的美国官兵都穿着军便装,不扎领带不回礼,以示对战败国的轻蔑。何应钦的这一举动,后来也引起媒体猛烈抨击。

何应钦代表中国政府接受小林浅三郎递交的、冈村宁次签署的投降书(董红 提供)

何应钦在接收的降书上签字盖章时,时钟正好指向9时9分,何应钦命萧毅肃将其中一份交还冈村宁次留存。9时15分,何应钦宣读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第一号命令,冈村宁次等投降代表退出大厅。随后,何应钦发表广播讲话,宣告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圆满顺利结束。9时20分,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何应钦率领受降人员退席。中午,何应钦宴请中外来宾,共同庆祝这一伟大胜利。下午,何应钦率一众前往中山陵告慰孙中山先生。

南京黄埔路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董红 提供)

20分钟的意义

南京受降仪式历时虽然只有短暂的20分钟,但这是中国人民浴血抗战14年、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光荣时刻,对南京、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之后8年南京处于日伪残酷统治之下,成为一座“悲情”之城。中国人民在南京接受日本侵略军的投降,这是南京沦陷后国人梦寐以求的胜利,南京复活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取得了近代百年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成为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14年的坚持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兵力,大大减轻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军事压力,也使得日德汇合、夹击苏联的战略破产,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简介:董红,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来源:《江苏地方志》杂志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