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以十五运会为契机擦亮“体育湾区”名片

时间:2025-07-28 08:09:00 浏览: 0

米银俊

米银俊

●由粤港澳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即将迎来倒计时100天,全运氛围日渐升温,各项赛事筹备工作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以十五运会为契机,粤港澳三地携手擦亮“体育湾区”名片,有助于提升大湾区的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粤港澳大湾区兼具国际化经济环境、多元性文化土壤和独特的区位优势,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拥有深厚的体育交流历史渊源和合作基础

●建设体育特色城市群,强化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重要节点城市比较优势,加快形成分工有序、功能互补、高效协同的体育发展新格局

由粤港澳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即将迎来倒计时100天,全运氛围日渐升温,各项赛事筹备工作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联办十五运会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十五运会为契机,粤港澳三地携手擦亮“体育湾区”名片,有助于提升大湾区的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湾区是城市发展的高阶形态‌,具有显著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全球影响力。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功能的多元化以及对地区整体经济的助推效应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粤港澳三地应从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出发,紧抓联办十五运会的机遇,强化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衔接联动,以“体育湾区”建设新成效助力世界一流湾区大发展。

建设体育湾区的深远意义

与世界其他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独特的异质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一国两制”的制度框架、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以及跨境协作的创新潜力等方面。办好十五运会,擦亮“体育湾区”名片,对于展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彰显“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展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果,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兼具国际化经济环境、多元性文化土壤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为打造与世界对话的体育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发展体育事业,在改善国际关系、加强国际合作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有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了解与认同,同时为中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争取更多话语权。齐心协力办好这场体育盛会,努力做到出新出彩,更好体现国际水准、中国气派、岭南风韵、湾区魅力,是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的重要体现。

另一方面,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拥有深厚的体育交流历史渊源和合作基础。一直以来,粤港澳三地以龙舟竞渡、南拳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为情感纽带,通过举办省港杯足球赛等体育比赛,体育往来已成为大湾区协同联动的润滑剂,也是打造优质生活圈的重要体现。面向未来,乘着粤港澳联办十五运会的东风,以建设“体育湾区”为抓手推动大湾区协同发展,有助于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打造区域体育高质量发展典范。

明确“三地三中心”定位

一是建成国际品牌赛事承接地。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资源禀赋优势,立足于后全运会时代粤港澳三地体育协同发展的需要,全面提升大湾区体育赛事的质量效益、品牌形象和辐射作用。

二是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体育组织集聚地。更好地发挥粤港澳三地体育赛事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功能作用,积极吸引国际体育组织总部或区域总部落户大湾区,助力我国知名体育企业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体育合作和竞争。

三是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运动训练基地。借助十五运会场馆改造的契机,全面提升体育场馆及训练设施硬件建设和管理水平,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训、科、医、教、服”一体化训练基地,为世界级高水平运动员和训练队伍提供专业化、便利化、科学化的训练服务。

四是建成全球体育产业总部聚集中心。依托粤港澳三地优越的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作用,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吸引世界知名体育企业集聚,以粤港澳为平台辐射国内市场。

五是建成国际领先的体育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大力发展体育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成国际领先的体育科技创新中心和体育新兴产业策源地。

六是建成中国面向世界的体育交流中心。构建全方位开放、宽领域开放、多层次开放、制度型开放的体育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体育文化交流合作的窗口。

强化特色城市群引领带动

以十五运会为契机擦亮“体育湾区”名片,有助于推动承办城市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强化社会治理、提升文明水平,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

一是建设体育特色城市群。强化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重要节点城市比较优势,加快形成分工有序、功能互补、高效协同的体育发展新格局。鼓励广州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中心、深圳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香港建设国际体育盛事之都、澳门建设体育之城、佛山建设世界武术功夫名城、东莞建设国际篮球名城、肇庆建设水上运动名城、珠海建设网球之城、惠州建设轮滑(滑板)运动之城、中山建设国际棒球名城、江门建设排球名城等。

二是引领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发挥香港—深圳—东莞—惠州、广州—佛山—肇庆、澳门—珠海—江门—中山的区域强强联合和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体育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提升体育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深化大湾区与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合作,加快构建以体育湾区为龙头,引领带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积极对接世界三大湾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相关机构之间的稳定合作和长远交流机制,为举办体育赛事、体育文化嘉年华等活动建立相对固定的制度,搭建全球四大湾区城市群体育品牌交流平台。

推进体育产业协同创新

体育湾区各个城市的体育产业资源丰富,可通过建立与政府、社团、企业、高校等多层次、多元化的合作机制,围绕体育上下游产业链,推进粤港澳三地体育产业互通合作。

一方面,充分利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拥有的优质资源,积极引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性体育企业总部或亚太区总部落户。另一方面,粤港澳三地要不断创新赛事经济配套服务体系,促进体旅文商深度融合,强化体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推进区域体育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依托粤港澳三地的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大力发展体育智造、体育材料研发等新兴产业。

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

借助粤港澳三地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加快培育一批高水平教练员、体育经纪人、体育科研人才、体育管理人才等。以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为抓手,推进粤港澳三地体育职业资格互认先行先试,拓宽港澳体育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执业范围。要加强粤港澳三地的对接协同,积极探索制度创新,携手做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育赛事活动举办、体育特色文化传播、体育产业共建等工作,努力走出一条区域体育协同发展的路子。

作者系广州体育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