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钦冰
编辑 | 彭孝秋
硬氪获悉,近日,卓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海科技”)向北交所递交招股书。
公司曾于2022年6月向深交所创业板提交上市申请,并于2023年1月上会,但上市流程也于2023年1月终止。2024年8月,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创新层,代码为874380。
卓海科技成立于2009年,总部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一家专注于半导体前道量检测设备研发、修复及销售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前道量检测设备是借助光、电子束等介质,针对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等工艺设备的加工成果,进行关键指标的量测或潜在缺陷的检测。
据SEMI数据统计,前道量检测设备约占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的13%。据沙利文数据,2019年至2023年,中国大陆前道量检测修复设备市场规模由14.8亿元增长至49.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5.44%。

(数据来源:沙利文)
未来,随着我国芯片制造产线的持续建设,前道量检测修复设备市场规模仍具备较大的成长空间,预计2027年达127.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6.69%。

(数据来源:沙利文)
与此同时,我国近日推出的“晶圆定源”政策,即芯片“原产地”按照其制造过程中关键的 “晶圆流片” 工厂所在地进行认定,亦有利于推动半导体国产替代进程。
目前,我国在半导体前道量检测设备领域仍面临“卡脖子”困境。作为芯片制造的“眼睛”,前道量检测直接影响晶圆良率。
就2023年度中国大陆前道量检测新设备市场格局来看,国内自研品牌的市场份额仅约为5%,新设备市场主要被美国KLA及AMAT、日本Hitachi等国际巨头垄断。
在修复设备领域,公司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自2018年的2.07%增长至2023年的7.39%,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三,仅次于KLA和Hitachi的修复部门。
公司的修复设备已覆盖12英寸规格、14nm制程,修复业务技术、覆盖制程和品类、规模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公司所处的半导体设备行业属于芯片产业链上游核心环节,下游主要为晶圆制造企业等。
上游来看,公司主要采购国际IDM企业淘汰的退役设备(如KLA的缺陷检测设备),研发自主修复技术实现设备性能提升。
公司与韩国、美国等地的设备贸易商建立长期合作,通过竞拍、定向采购等方式获取退役设备,形成稳定的供应链。2024年,公司存货规模达7.41亿元,占流动资产的74.87%,体现了对上游资源的掌控能力。
但上游设备采购受国际地缘政治影响较大,可能导致退役设备供应链波动。
下游来看,公司客户包括华虹半导体、士兰微、华润上华等,2024年终端客户覆盖国内主流芯片厂商及比亚迪、格力电器等国内知名上市公司。
由于晶圆制造产线投资额巨大、对技术与人才储备要求高,故竞争格局较为集中。2024年,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56.12%,虽较2022年的70.64%及2023年的66.01%有所下降,但仍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修复设备、自研设备、核心组件及零部件、芯片产线运维服务四大业务板块,收入结构呈现“一主三辅”特征。
2022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14亿元、3.81亿元及4.6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元、1.32亿元及1.04亿元,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60.58%、59.86%及46.56%。其中,公司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21.6%,主要系半导体周期导致利润空间下降所致,公司净利润下滑幅度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

(图源/招股书)
具体来看,修复设备2024年收入4.28亿元,占比92.24%,销量同比增长22.3%,毛利率46.49%。该业务通过修复退役设备实现二次销售,主要型号包括电子束缺陷检测设备、薄膜厚度测量仪等,覆盖14nm-28nm制程。
自研设备2024年收入0.12亿元,占比2.62%,毛利率37.43%。已商业化的自研设备包括应力测量仪、四探针方块电阻测量仪,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原厂水平,但市场推广仍需时间。
零部件收入占比约3.39%,主要产品包括高重频脉冲激光器、精密传输系统等,部分组件已用于自研设备及修复设备升级。
技术服务收入占比约1.75%,主要通过提供设备运维、产线调试等增值服务,增强客户粘性。

(图源/招股书)
然而,公司研发短板仍然显著。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4.81%、7.46%及7.25%,虽有所提升,但仍显著低于同行中科飞测的36.07%及精测电子的30%。

(图源/招股书)
此外,修复设备业务依赖国际退役设备供应,2024年部分型号设备因采购成本上升、销售价格承压,导致毛利率同比下滑14.01%。
自研设备虽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但收入占比仅3%,公司仍存在技术迭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