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评论员 朱延鲁
当下,正值高考“录取季”,据央广网等媒体报道,今年首次招收本科生的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大湾区大学等这些“新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比肩众多“985”高校,甚至有些专业的分数线比部分传统名校还要高。这一现象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也触发了人们对这些“新大学”的重新审视,以及对高等教育发展逻辑的进一步思考。
不可否认,这几所“新大学”招生首年实现“开门红”,与其所处的区域位置、招生规模“足够少”、前沿办学理念带来的新鲜感等因素都有一定关联。但对报考这些学校的考生而言,其教育模式的创新无疑是更具吸引力的优势所在。从目前这些“新大学”公开的信息来看,其不管在专业设置上,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上,亦或是产教融合上,都在不同程度上打破了传统高等教育的范式与惯性,展现出面向未来的教育新姿态,让学生们在求学过程中就能积累更加丰富的科研经验和产业经验。这些创新与改变,正是与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需求相契合的。
学生们选择报考这几所学校,是对“新大学”办学模式的认同,也是对在高等教育领域涌现出更多改革创新实践的期待。毕竟,只有在更多新探索、新实践、新突破的支撑与赋能之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多元生态才能得到更好地激活与重塑,包括传统名校在内的众多高校才能跳出同质化竞争的窠臼,进而让不同定位、不同特色、不同类型的高校都能找到更加适配自身优势的发展路径。其结果不仅有利于高校学生在契合自身需求的教育土壤中更好地成长、成才,也将推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向着资源配置更加均衡、结构布局更加优化、科研转化更加高效的方向迈进。
当然,对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新大学”来讲,招生首年取得的好开局只是一个起点,真正的考验还在今后的办学实践中。比如,如何让“小而精”的招生优势转化为过硬的育人质量,如何让前沿的教学理念落地为扎实的教学成果,如何在历史积淀不足的现状中构建起稳定的学术生态等,都是需要这些“新大学”长期作答的课题。要知道,考生们的这份青睐,不仅是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只有让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让每一份承诺与期待都变成实实在在的成就与成果,这些“新大学”才能在高等教育的赛道上立得住、叫得响、走得远,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突破、多元发展的蓝图才能更好地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