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制丨史晟全、王永帅、周聪聪
地点: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任村
背景:任村,位于河南省林州市西北部太行山区。1941年6月,八路军在此设立豫北办事处,并建立起豫北地下交通线。这条交通线畅通了华中、山东、冀鲁豫、冀南各根据地与太行区以及延安之间的人员、情报、物资往来,打破了敌人的封锁。

8月6日航拍的河南省林州市任村。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东达支库同志:请依据兑付给米票一百斤为盼。”泛黄的纸页上,遒劲的毛笔字迹清晰可辨,“豫北办事处”的朱红大印非常醒目。
8月6日,河南省林州市任村文化讲解员张伏生小心翼翼地展开这张收藏多年的兑米凭证说:“当年,我爷爷张兴荣作为地下交通联络员,就曾使用过这样的票证,多次执行秘密任务。”
“凭证的设计很巧妙。”张伏生介绍,交通员无需随身携带大量粮食,凭票即可在沿线站点兑换物资,既具备隐蔽性,又确保了有效补给。
一张兑米凭证,是八路军豫北办事处建立地下交通线,开展对敌斗争的生动见证。
1941年初,日军设立层层封锁线,疯狂“蚕食”、分割抗日根据地,华中、山东、冀鲁豫、冀南各根据地与太行区及延安的交通联系严重受阻。建立一条安全的地下交通线,确保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畅通迫在眉睫。
“任村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自古就是‘通晋达冀’的战略要冲。”原中共安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朱贵强介绍,1938年,随着村一级党组织建立,这里迅速掀起抗日救亡热潮,很快发展为林北县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
任村商贸繁荣、人流密集,能为隐蔽战线提供掩护。承担着统战联络、情报传递、人员物资转运等秘密任务的豫北办事处,就选在了这里。尽管它是当时全国唯一一个建立在乡村的办事处,但其组织级别很高,由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直接指挥。
“八路军以豫北办事处为中枢,开辟了西通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八路军总部,东达河南省内黄县井店镇冀鲁豫边区沙区办事处的豫北地下交通线。”朱贵强说,1941年到1945年之间,这条交通线安全护送中共党政军干部万余人次。
像兑米凭证这样的抗战实物,张伏生搜集了不少。随着不断深入了解,他认识到那些看似普通的货栈、茶庄,实则也是连接各根据地的重要物资通道。
“任村的德兴货栈就是其中的重要枢纽。货栈表面看只是普通商号,但运送的都是特殊‘物资’。”张伏生介绍,当时德兴货栈大量收购党参、柴胡等山货运往敌占区大城市,再将换回的食盐、枪支弹药、药品等物资秘密运送到抗日前线。
抗战时期,八路军通过豫北地下交通线,先后为太行山根据地采购粮食数百万斤、棉布50万米。“太行兵工厂的武器、冀南银行的‘冀钞’、胶东党组织向延安党中央输送的黄金,都是通过这条隐秘交通线运送的。”张伏生说,豫北地下交通线不仅是运送人员的“生命线”,也是打破经济封锁的“输血管”,并且创造了“零失误”的奇迹。
八十余载过去,昔日需要掩人耳目的地下交通线,已经变成新时代的发展高速路。
“沿太行高速的一段,与当年豫北地下交通线南路线路大致重合。”任村党支部书记张晓波介绍,村子距离沿太行高速林州青年洞站口仅2公里多,开车过去不到十分钟。
沿太行高速公路在规划之初,就充分考虑激活沿线红色文旅资源,带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我们村不仅有林北县委旧址、八路军豫北办事处旧址等多处红色遗址,还保存着0.6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建筑群。”张晓波说,依托这些资源,他们正在打造“红色研学+古建保护+商贸体验”的特色文旅新模式。
眼下,一项投资千万元的文旅融合工程正在给任村带来新变化。
漫步在任村南北向的主街上,叮叮当当的施工声不绝于耳。“这是我们重点打造的红色商贸街区。”张晓波说,目前,村里已经整合了70多处民房进行统一开发,修复重现当年的货栈、茶庄等特色商铺,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支撑地下交通线的红色商贸,进一步带动村民就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
沿太行高速公路的便利和新项目的开展,吸引了很多本地人返乡。任村人以建筑技艺见长,过去,村里三分之二的劳动力长期外出从事工程建设,古村落也日渐沉寂。如今,很多村民回来投身到红色商贸街区建设中,为家乡发展注入活力。
沿着红色商贸街区向南,80亩花海、高端民宿项目也在同步进行。“明年再来,定会让您眼前一亮!”张晓波充满信心地说。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