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 江西发布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推动生态“高颜值”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

时间:2025-08-14 16:56:00 浏览: 0

2025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8月13日,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召开。记者获悉,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和“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近年来,我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围绕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部署要求,强化系统观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碳达峰十大行动”取得积极成效。

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成效显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非化石能源发展迅速,新能源装机规模较2020年底增长1.6倍,风电、光伏装机超过火电成为我省主力电源之一。接通长输管道天然气的县级地区较2020年新增了42个,基本实现100个县(市、区)全覆盖。

节能降碳增效加力实施。我省完善节能审查制度,建立健全全省上下贯通的节能监察体系,对新上“两高”项目实行能耗替代。累计打造4家国家级能效领跑者企业,带动全省铜铅锌冶炼、煤制甲醇等产品能效优于国家标杆水平。“十四五”前四年,全省考核口径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15.3%、可如期完成国家激励目标。

工业领域碳达峰提档升级。我省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建设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1.16万亿元,新能源产业规模营业收入达4000亿元。

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成效积极。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累计创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8个,创建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循环经济助力降碳步伐加快

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实效。积极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运公共充、换电站约6000座、公共充电桩超7万个,实现千吨级以上泊位岸电设施全覆盖。新增及更新新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含巡游车和网约车)超6万辆,占比85%左右。

城乡建设碳达峰积极推进。“十四五”以来,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超2亿平方米,星级绿色建筑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超2600万平方米,新建建筑本体节能率达到65%以上。

循环经济助力降碳步伐加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铜、稀土产业再生利用比例超六成,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80%。废弃物回收管理体系不断健全,打造了一批再生资源回收品牌,累计建立回收站点超4700个、中转站400余个、区域分拣中心76个。

生态“高颜值”转化经济高价值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多年来,江西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努力探索生态“高颜值”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的路径。

为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比如,抚州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两个试点市之一,目前14项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60余项改革经验和制度成果加快落地实施,先后推出“生态信贷通”“林下经济收益权贷”等30余种生态专属信贷产品,全市生态资产权益类贷款余额稳定在600亿元。建成并运营抚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中心,全市生态资产权属交易额累计突破260亿元。

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评选,创建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44个,因地制宜探索了“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守绿换金”“绿色资本”等多种“两山”转化路径,让生态文明理念在赣鄱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创新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另外,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近年来,我省创新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严格落实江西省国土空间规划,从严管理全省4004.59万亩的耕地红线,4.12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6141.96平方公里的城镇开发边界,有效维护我省“一江双心,五河三屏”的生态安全格局。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江西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推动工作标准化、规范化、长效化治理。此外,我省连续4年成功申报国家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获得项目5个,将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6.5万余亩。

来源:新法治报·赣法云(钱李喆 王琨 记者方维芳)

编辑:聂琪

校对:王小明

复审:程乘玉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