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以川渝地区版画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通过系统的学术研究和探索,构建起区域性美术史研究的新路径。这一研究不仅为川渝地区的艺术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更在文化自信建设与学科创新发展领域形成示范效应,成为艺术研究与时代精神共振的典型案例。
运用“四重证史” 构建全新研究体系
近年来,学院突破传统图像学研究维度,联合艺术家、美术史专家、策展人等跨领域专家,通过艺术名家访谈、个案研究、风格演变分析及历史语境重构,梳理1949年至今70余年的历史进程,描绘出一部饱含中华民族的集体文化记忆与民族精神面貌的历史画卷。构建“以图述史、以图证史、以图补史、以史为鉴”的“四重证史”研究体系,实现“视觉—文本—语境”的三维互证矩阵,为区域美术史研究提供可参考的学理框架。
在川渝版画研究中,学院聚焦三大方向:围绕历史场域发展中的川渝版画作品,梳理创作群体中凸显的对于新中国文化的理想建构;从发展脉络解读川渝版画,分析1949年以来的现实集体叙事、改革开放后的语言提纯与民族性探索、新世纪以来媒介的多元化重构的全过程;以新时期版画研究和创作实践为支点,推动思政理论与美育实践深度融合,通过艺术理想的在地化表达,实现从“技艺再现”到“文化表现”的观念革新。
打造动态档案数据 实现艺术文献活化
学院将艺术档案从静态文献升级为民族精神的动态载体,以“动态档案”理念重构版画研究新格局,收集整理1949年以来的千余幅代表性作品,建成覆盖上百位艺术家的版画图像数据库。将版画作品作为历史的切片,通过理论文献与史料的系统性梳理,从地域、流派、主题等角度构建多维度共时性比较框架,还原艺术现象的时代语境;依托科研实践,完成主题性群展与艺术家个展的深度分析,追踪其艺术观念与创作实践的历时性演变,形成“以点带面”的研究路径;从图像学视角切入,对比图像档案中的形式语言、观念表达与社会语境,揭示艺术创作与社会变迁的互动逻辑,最终实现文献整合、个案深描与跨维度验证的有机统一。这一实践为长江上游文化根脉的传承提供了实证支撑。
学院川渝地区版画图像史档案的研究不仅为中国现代美术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地方样本,更通过个体价值、共同记忆、民族发展、文化美学、媒介观念的理论建构与经典作品分析、技术革新案例的实践验证,阐述“历史解码—文化建构—创新赋能”的价值链条,彰显了艺术研究与时代精神共振的学术生命力。
同时,学院数年来持续不断建设四川美术学院版画原作文献库资源平台,并逐步实施平台的数字化建设。该平台长期开展作品收藏与保护、文献梳理与研究、个案梳理与写作、展览策划等工作。先后策划《绵延·致远——四川美术学院版画艺术展》《偕史同在——江敉先生的艺术》《记忆、见闻与理想建构——川渝少数民族题材版画作品展》《自在之地——康宁作品展》等专项研究展览,撰写研究文章、出版展览画册和著作,构建了川渝版画从史料保护到艺术传播的全链条。
激活文化基因 书写文化自信新篇章
学院推动“价值引领+艺术实践”协同发展,以多元载体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开展“让版画飞入寻常百姓家”美育行动,实现美育普惠与文化浸润;聚焦川渝版画家群体,以纪录片的方式解读艺术创作中的家国叙事;通过动态影像复现雕版技艺,开发版画科普短片;用数字化技术赋能版画创作,开发AR与版画交互绘本等作品。
学生在版画创作中回溯历史文脉,融入当代艺术语言,以传统技法凝练技艺,借数字技术拓展创作边界。学院通过技艺传承与主题创新双轨培养,引导学生不断突破自我,激发无限潜力,持续深化版画艺术的价值。
学院将继续深入研究川渝版画,将刻刀下的“巴山蜀水”与“红岩精神”熔铸为地域文化符号与民族美学特征,努力谱写版画教育的新篇章。 (王 晶 臧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