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卫生健康工作就该这么接地气

时间:2025-05-23 11:33:00 浏览: 0

评论


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越来越有“看头”了:常态化邀请社区居民、基层工作者等群众代表作为参会嘉宾,面对镜头唠家常、话体会、讲认识,让国家行政机关的新闻发布会有了更多民生味儿。群众代表的参与,已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当新闻发布会把话筒递到普通群众手中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新闻发布机制的创新,更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深入践行。从去年底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群众代表滕淑玲分享“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经验,到今年全国两会前安徽省蒙城县三义镇农民刘振勤讲述“健康体重管理”故事,再到近日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新街口街道居民申进用亲身经历提醒大家避开保健陷阱,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带来有生活温度、泥土气息的真问题、金点子,形成了“健康即生活”的集体记忆。


卫生健康工作就该这么接地气。医学领域有一套专业的“话语体系”,体现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工作要求中。对群众而言,这些专业术语、专业工作带有新鲜感,但也确实“不好记、不易懂”。群众明明知道这些对自己有益、有利,但就是抓不住要点。比如,在规范化管理慢性病工作中,医务人员发现患者对收缩压、舒张压的认知度不高,但用“血管像水管”的比喻后,患者就明白多了。这提示,卫生健康工作不仅要有精准、力度,更要有温度。要通过不断打破专业壁垒,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群众的生活体验,让工作部署、医学知识像自来水一样,拧开水龙头就能流进每一户居民的生活。


用群众能懂的方式和语言传递政策内容、医学专业知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乐章就有了更多活跃的音符。国家卫生健康委推行的“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受益者”同台发声的模式,创新了政务信息传播话语体系,拉近了政策制定与民生所需的距离,也鲜明展示了卫生健康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色。这种“从群众视角出发”的实践,正从国家层面向各地、各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工作延伸,给老百姓带来更多新体验。比如,家庭医生学方言土话、健康宣传用上快板顺口溜、体检报告印上图解等带着烟火气的创新,正一步步推动健康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好政策接上地气,就像庄稼把根深扎进土里才长得壮。从保障人民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到“健康入万策”,再到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卫生健康工作始终体现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立场。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在实践中深刻阐释“人民共建共享”的内涵,需要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导向,持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破解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培育“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卫生健康治理新生态。


在这个过程中,群众代表是健康中国建设的讲述者,是卫生健康政策制定的建议者、实践者。当前,一些地方正探索由“政府端菜”转向“群众点单”的决策流程,创新意见征集等活动形式,激活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推进人民群众全流程参与卫生健康工作,以此培育千万个“健康生活的设计师”。


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走进新闻发布会现场的每一步,都会留下健康中国建设走深走实的足印。沿着这条路往前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角。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评论投稿邮箱:mzpljkb@163.com


图片

:健文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图片
图片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