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5日,雄安新区安新县观鸟爱鸟协会志愿者纪红军(右)和周龙山为被救助的小夜鹭检查身体,判断是否适合放飞。河北日报记者 李东宇摄
“咕噜,咕噜……”7月5日一早,“暂住”在雄安新区安新县安州镇西向阳村退休教师周龙山家院里的小夜鹭,用低沉的叫声提醒老周到饭点儿了。
“今天早饭吃小鱼,有白条,有小鲫鱼,管饱!”循着声音,周龙山拎着一袋活蹦乱跳的小鱼走到院中,投喂小夜鹭。
就在小夜鹭开饭的当口,老周的朋友纪红军提着一兜小鱼走进院儿。他是老周的朋友,两人同是雄安新区安新县观鸟爱鸟协会的志愿者。隔三岔五,纪红军就会带着活鱼活虾来看看小夜鹭。
42天前,正是纪红军在白洋淀畔的西淀头村西侧一片鸟类栖息林地发现了这个小家伙。当时,它趴在林中泥地上,奄奄一息。
“我用布把它轻轻罩住,捧回了家。”纪红军说,因为要上班,他把小夜鹭托付给了周龙山。
像这样的救助,他们已经记不得准确次数。
周龙山家院里常年备着救助笼和食盆、水盆、外伤用药。小夜鹭一到,他就备好清水和小鱼。
“刚来时也就一个来月大,没有外伤,我们判断应该是从树上的鸟巢中意外跌落的。”纪红军说。
经过42天的精心照料,小夜鹭羽翼渐丰,每天都会在笼子里展开翅膀扑腾一阵子。周龙山说,等小夜鹭头顶的幼鸟绒毛全部褪去长成成鸟羽毛,它就能稳稳地飞向天空了。
照顾好小夜鹭之后,记者跟着周龙山和纪红军来到西淀头村西侧的鸟类栖息林。人未走近,一片清脆的鸟鸣便如潮水般涌来。抬头望去,密密匝匝的绿荫深处,数不清的白色羽翼划破天空。近5000只鹭鸟安家,这里俨然一座喧腾的“鸟村”。
“鸟窝得有上千个。”周龙山声音里透着自豪。他指向林子深处说,里边一棵树上,多的能有十几个窝。这些由白鹭、夜鹭、牛背鹭等鹭鸟精心搭建的“育婴房”,密密匝匝挤挨在枝叶间。一些羽翼初丰的幼鸟,已在低矮的树枝间笨拙地跳跃试飞。
“这些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鸟类数量和品种越来越多。两年前,鹭鸟看上了这片林子,自发来这里筑巢育雏。”发现鸟类逐渐向这里聚集后,周龙山建议安新县自然资源局对这里进行保护管理。不久,林地四周安上了“野生动物巡查监测点”的牌子。淀边人开始自觉保护起这群新“邻居”。
“白洋淀的环境好不好,就看鸟类是不是拿这里当家。”周龙山说,2023年深冬,原本应该南迁的一群白鹭留恋这片碧水,选择留在淀里定居过冬。可北方的冬季寒冷,淀面封冻,断绝了它们捕食的生路。
“从结冰开始,志愿者天天买小鱼投喂。”老周说,四个月里,近200名安新县观鸟爱鸟协会志愿者接力购买鲫鱼、白条,撒在白鹭习惯栖息的冰面上,让这群候鸟安然度过严冬。
午时阳光正好,在淀边巡视完一圈后,周龙山和纪红军回到鸟类栖息林地。“再过几天,小夜鹭就能回到这里了。”周龙山仰头凝望着林中鹭鸟说,唯有归群,救助才算圆满。(河北日报记者 曹 铮)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