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红树伴潮生 碧水绕城流

时间:2025-08-26 03:08:00 浏览: 0

风生水起的北部湾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地处广西最南端的北海市,正全力筑牢这条生态防线,担当起守护北部湾的先锋。

“保护珍稀植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习近平总书记对红树林保护修复的殷殷嘱托,北海始终铭记于心。秉承“生态立市”战略,这座城市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冯家江治理为笔、红树林修复为墨,在南海之滨绘就了一幅“天蓝、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动人生态画卷。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如今,北海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五年位居广西第一;红树林面积达4701.59公顷,规模居广西首位、全国第二;银滩海湾与涠洲岛相继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冯家江的清清流水与红树林的郁郁新绿,不仅滋养着丰富的滨海生物多样性,更彰显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厚力量。近日,“‘两山’理念20载·壮美广西‘绿’动未来”融媒联动报道走进北部湾的“璀璨明珠”——北海,生动记录了这座城市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丰硕成果。

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里,红树林蓬勃生长。 (许振国 摄)

系统治理重现碧水清流

漫步在北海市冯家江边,成群的白鹭低掠过浅水觅食,茂盛的红树林随风摇曳,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光。一簇簇生机勃勃的绿意让北海处处洋溢着活力。

涠洲岛风貌。(吴杰 摄)

然而,过去的冯家江却是另一番景象,一度伤痕累累。“由于上游冯家江水体富营养化,团水虱和藤壶大量繁殖,下游连片的红树林被‘啃’死了。”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副主任林卫梅说。

治林必先治河。冯家江作为北海最大的内陆潮汐河流,其下游出海口紧邻红树林保护区。多年来,流域内虾塘、养殖场和雨污直排口遍布,围塘养殖与污水直排导致水环境持续恶化,入海口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形势一度十分严峻。

转机发生在2018年,北海市启动了“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冯家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生态修复。这是国内首个近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涵盖江、渠、湖、海、滩等多位一体修复。经过建设和治理,冯家江流域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21年,该项目先后入选“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旅居北海的“候鸟”居民张艳,曾对冯家江湿地公园的“脏乱差”倍感遗憾。如今,经过综合治理,这里已是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翩跹,成为市民休闲的“城市后花园”。“看着湿地重现生机,与城市宁静交融,让我觉得北海不仅是避寒的居所,更有了自然的温暖与归属。这种从‘生态痛点’到‘生活亮点’的转变,让我和家人决定在此安家。”张艳说。

从“ 臭水沟”到“诗意地”,冯家江的蜕变仍在继续,书写着一首可持续的“生态诗篇”,让人们在北海的绿水青山之间,真正实现诗意栖居。

科学修复守护林茂鸟欢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自2016年建成以来,通过汇聚多方力量共同保护红树林,使这片“海上森林”重现盎然生机。

金鲳鱼丰收。(吴杰 摄)

沿着湿地公园顺流而下,入海口处连绵的红树林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230多公顷的“海上森林”静静守护着沿岸滩涂。海与陆在此相遇,绿色绵延,蓝绿交融,格外壮丽。这张写满生态故事的“绿色答卷”,向人们诉说着红树林修复与重生的历程。

如何推进红树林生态保护与修复?北海胜在顶层谋划,更重在向科学寻答案。“我们利用大花菟丝子治理红树林有害物种鱼藤,以生物克制生物,这是一种基于自然的修复途径。”广西海洋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红树林海草珊瑚礁研究中心主任廖馨介绍,该院实施动植物协同修复模式,使红树林修复不再停留于单纯植树,而是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全面提升。

这片土地由“伤疤”蜕变为“绿洲”,既得益于科学治理,也离不开护林员日复一日的坚守。

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现有19名护林员,他们每日沿冯家江巡护至滩涂沿岸,及时制止占用湿地、非法采挖等破坏红树林生态环境的行为。湿地公园管理处生产部副部长李斌表示,保护红树林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共同行动,周边村民也从“旁观者”转变为“行动派”,从以往不知如何保护,到现在主动以身作则、传播红树林保护理念。

为守护好这片“海上森林”,北海在配备专职护林员开展日常监测的同时,还出台《北海市红树林巡护检查制度》,编制《北海市红树林资源保护规划(2020—2030年)》,推行“湾长+林长+警长+检察长”协同机制,统筹多方力量为红树林生态修复保驾护航。2023年6月,湿地公园内1357.8公顷沿海滩涂与红树林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生物多样性是其“晴雨表”,万物共生则是生态转好的真实见证。目前,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内共有红树植物19种,鸟类、底栖动物等野生动物500多种,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尊重科学、落实责任,用心守护红树林。潮汐起伏间,红树郁郁葱葱,鸥翔鱼游,这片辽阔的“海上森林”正默默维系着万千生命的繁衍生息。

价值转化激活绿色经济

以“绿”为底,处处生“金”。近年来,北海以冯家江流域综合治理为契机,大力推进红树林生态修复。如今,这片愈加葱郁茂密的“海上森林”,已成为北海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吸引无数游人前来感受碧海蓝天与红树林交织的自然之美。以红树林为载体的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等新业态正蓬勃兴起,呈现火热发展态势。

北海北岸日落。(吴杰 摄)

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是游客必到的热门打卡地。这里,大片的红树林沿蜿蜒海岸线蓬勃生长,寄居蟹在滩涂上敏捷爬行,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片生机盎然的风景。

暑期,北海红树林迎来“生态研学热”。为让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深入这片“自然课堂”,北海充分发挥红树林生态价值,在保护区内建设亲水观光栈道、观鸟塔和监测站等设施,积极开展文明赶海、亲子体验、研学营地等多样化活动,持续激活绿色旅游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我们在景区设置了生态宣传展板,定期开展科普讲解,传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讲解员潘纯钰介绍。

如何让生态研学走得更远,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生态文明种子?北海积极整合生态资源,汇聚多方力量,打造“研学+生态+文旅”产业链,使红树林成为新时代的“绿色课堂”。“每年暑假,大量来自南宁的学生报名参加北海红树林研学团。”广西南宁红蕴研学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熹表示,“我们将环保理念融入行程,从红树林的前世今生,到保护修复、意识增强,多角度讲解,让孩子们了解、热爱红树林,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

岸渐绿,水愈清,景生金。红树林带来的生态文旅热潮,正助力北海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生态优势不断转变为发展动能。2024年,北海市共接待国内游客612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83.9亿元。

“近年来,北海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天蓝、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已成为北海的核心竞争力和鲜明标志。”北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莫绍莲表示,未来北海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一寸不让、绿色发展半分不减”,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亲历者说·绿色足迹

北海银海区银滩镇曲湾村委撑排路村村民 唐文利

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成立后,我在这里担任护林员已经将近3年。作为一名护林员,我经常告诉周边村民要保护红树林,还及时制止游客破坏红树林的行为。如今,看到红树林生态越来越好,村民也主动加入保护红树林的行列,我为自己感到自豪。

●旅居北海的河南郑州人 刘彩云

我和家人在北海旅居,一待就是10年。作为外乡人,我感受到冯家江的好,不只是景美,更是“人与自然各让一步”的和谐。咱河南人讲究“过日子要踏实”,这片湿地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好好对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给我们最实在的馈赠。

记者手记

穿行于红树林间,看招潮蟹在滩涂间灵动穿梭,望白鹭在碧波之上舒展翅翼,这些画面仿佛是大自然精心谱写的乐章,每一个音符都在诉说着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从“对症下药”治理冯家江,到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北海的“两山”答卷,不仅铺展了珠城大地的盎然绿意,更在每一处增绿的实践中、在每一位百姓共享绿色红利的笑容中,写下了惠民富民的最美注脚。

图片

1.

2.

3.

来源丨本系列报道由南宁市融媒体中心、柳州市融媒体中心、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北海市融媒体中心、崇左市融媒体中心联合采访撰写

编辑丨李一帆

校对丨黄晓霞

二审丨 奚林忠

三审丨陈满运 刘晓婧南宁日报新媒体出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