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以科技创新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05-24 09:56:00 浏览: 0

段美娟

核心提示

加快养老产业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对于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省应聚焦老年适配,增强智能化养老产品供给;聚力科技赋能,打造智能化养老产业生态;聚势协同创新,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养老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技创新促进养老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升养老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据统计,截至2023年末,湖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60.4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22.24%。据预测,到2035年,我省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1750万人,银发经济规模将达1.3万亿元,占GDP比重约14.47%。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推动养老产业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对于推动湖南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老年适配,增强智能化养老产品供给

2024年底,我省首家汇集健康老年用品销售、养老服务体验和智慧养老技术的AI健康老年用品商场正式开业,标志着我省在养老服务和老年用品市场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当前,我省养老领域应加大老年适配力度,努力满足养老市场需求,切实提升高质量养老产品供给能力,推动养老产业转型升级。

多场景对接大健康需求,以核心技术创新实现养老产品的需求适配。我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明确提出,要运用生命健康、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推广智能养老设备和产品,提升老年用品及相关养老服务领域科技创新能力。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是我省新型优势产业,应持续聚焦在备老、健康老年、失能半失能等“全生命周期健康”不同阶段与之相匹配的、高质量医药器械的急迫需求,实施前瞻性、战略性科技攻关,创新更迭智能家政设备、康复辅助设施、健康管理监测等产品,匹配更多健康消费新场景,更加精准地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健康产品和服务。

多视角布局原创性领域,以自主技术创新实现养老产品的价格适配。目前我国80%左右的康复辅具、老龄电子产品等科技含量较高的老年用品依赖进口,自主研发的主要集中在中低档产品,导致我国高科技养老产品有着较高使用成本和门槛,极大限制了普及程度。我省应充分发挥在中药、便携式检测仪等医疗器械方面的自主创新优势,围绕创新型健康产品、智能化辅助器械以及智慧化医疗服务的前沿技术领域加大布局,加快关键仪器设备的国产化替代研究,努力在养老科技领域成为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的需求提出者、市场应用者、标准制定者,提供更多价格可被社会大众接受的养老设施和服务,逐步从“跟跑”向“领跑”跨越。

多渠道消除数字化鸿沟,以适老化技术创新实现养老产品的使用适配。近年来,数字化和老龄化发展相互叠加,既使老年人享受到了数字红利,也带来了数字鸿沟、信息鸿沟等挑战。应大力发展适老化数字科技,推进适老产品与服务的技术升级、立体改造,将AI语音助手与一键式操作等作为重要创新方向,在简化功能和保留服务之间寻找平衡点,助力健全多元化养老产品供给体系,推动数字化和老龄化同频共振。

聚力科技赋能,打造智能化养老产业生态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源头活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可为养老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动力。

以新技术激发传统养老产业新潜力。今年1月,我国发布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体现了中国在养老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我国居家养老占市场份额的96%,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和居家养老格局还在持续。面对传统养老需求,应鼓励科技企业与养老服务跨行业合作,加强对养老服务领域新技术研发、场景建设、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政策支持,将合作延伸到健康监测、紧急呼叫、远程医疗等领域,探索拓展“一键呼”等智慧养老场景应用,推动智慧居家养老产品开发和服务模式创新,打通建设“15分钟养老圈”的堵点难点。

以新融合打造智慧康养新业态。各级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产业规划、金融支持等方式,结合湖湘文化底蕴、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创新项目等,促进养老产业与医疗健康、文化旅游、金融等产业融合,合力打造融“医、养、康、护、游”为一体的医养新业态。企业可在“六助一护”(助医、助行、助餐、助洁、助急、助乐以及日常护理服务)、旅居养老、养老金融、康复医疗等领域创新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以及行业标准,引入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高、能力强、规模化运营的行业企业,实现康养产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充分释放医养结合、旅居养老等智慧康养产业新动能。

以新联动赋能养老服务网络新模式。近年来,我省围绕打造城市“15分钟养老服务圈”、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成市县失能照护中心108所、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57所、社区居家服务点9807个、农村互助服务点1.5万个。基于此,应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联动方式,搭建线上线下互动的智慧服务平台,完成全省智慧养老系统资源整合,实现家庭、社区与养老机构的联网、信息交互共享,推动建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湖南养老”智慧服务平台,实现对全省养老服务设施、服务人员、服务对象等信息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着力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针对性,解决好老年人床边、身边、周边服务问题。

聚势协同创新,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银发经济既涵盖医疗、养老等传统产业,也包括康养旅游、养老金融、老年娱乐、智能照护等诸多新领域。强化政策、资源以及人才的协同创新,是确保银发经济快速稳健发展的关键。

强化政策协同,汇聚创新合力。针对有关银发经济的倡导性政策多、操作性政策少,财政投入单一政策多、社会资源协同政策少等问题,我省应立足规范引导、行业监管、环境营造以及“兜底线、保基本”等职能,及时出台银发经济发展规划。联合发改、民政、工信、商务、卫健、财政、金融等部门,围绕银发产业结构布局、产业技术支撑、产业金融服务等,构建相互衔接协调、功能耦合的银发产业政策体系,并出台土地保障、信贷金融、税收减免、权益保障等银发经济要素保障政策和配套实施机制,形成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政策合力。

强化资源协同,加大创新支持。随着老年群体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品质型”转换,银发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和产业供需匹配度较低等成为限制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养老服务、科技研发、医药医疗等机构应围绕旅游、医疗、生态和技术等领域,开展智能化产品、多元化服务、融合性模式的联合创新,打造医养融合型、康养旅游型、多业融合型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候鸟式旅居养老模式。

强化人才协同,夯实创新支撑。我省相关高校应以银发经济产业需求为导向,面向养老护理、健康照护、医疗服务、心理健康等人才紧缺领域,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积极开展重大项目攻关和全链条式教育,推行订单、定向、定岗式培训,构建管理类、研发类、操作类等多层次培养体系,为学历教育、技能教育、短期培训等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调动年轻人投身银发经济领域创业就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养老行业源源不断输送服务、运营管理等方面创新人才。

【作者系湖南女子学院党委书记,全国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负责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家政学”负责人。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基地项目“湖湘女性文化融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研究”(23JDO65)阶段性成果】

最新推荐